西部(重庆)科学城宣传片
西部(重庆)科学城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自贸试验区、西永综保区等多块“金字招牌”,中欧班列(重庆)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个开放通道。
汇集陆军军医大学、重庆大学等28所高校,西永微电园、国家质检基地等20余个产业载体,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等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。
布局超瞬态实验装置、金凤实验室、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、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大装置、大平台、大院所,是创新创业创造的“沃土”。
2022年1-7月,西部(重庆)科学城核心区规上数字经济产值1397亿元,同比增长12%。智能终端级配套产业实现产值1338.3亿元、增长9%;集成电路产业聚集了华润微电子、中电科、SK海力士等一批芯片制造及封测企业,集成电路制造、封测产业产值49.2亿元、增长14.0%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.5%。
2022年1-7月,西部(重庆)科学城核心区重庆高新区19家企业21个项目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项目专项资金扶持。16个项目入选市级智能化赋能工程试点示范,2个工厂认定为市级智能工厂,8个车间认定为市级数字化车间。
截至2022年7月,西部(重庆)科学城核心区重庆高新区已完成超过2000个5G基站建设;区内240平方公里纳入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成渝节点重点规划区域;移动西永数据中心一期1000个机柜已投用,获得建设重庆市政务云同城灾备中心牌照;中国电信数字化产业化基地项目完成选址,开展工业用地挂网招拍程序和前期可行性研究;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建成,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8856万元专项支持。
2022年,西部(重庆)科学城核心区编制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,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智慧城市建设场景机会,开展设计方案揭榜挂帅。在此基础上,围绕社会治安、交通运输、社区综合治理、城市综合管理服务、市场监管、税务等领域启动智慧高新二期项目建设。
聚焦集成电路、智能终端、先进传感器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领域,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。到2025年,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500亿元。
围绕医疗器械、生物药两大核心领域和化学药、中医药、医养健三大重点领域,加大产业主体培育引进、创新要素聚集、对外合作链接力度,打造专业化、高端化、制造与服务为一体的“西部生命芯谷”。到2025年,力争生命健康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。
抢抓碳达峰、碳中和战略机遇,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、节能环保装备和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,完善“双碳”经济相关产业链与创新链,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“双碳”经济示范区。到2025年,力争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。
重点发展研发孵化、软件信息、检验检测、数字文创、科技金融五大领域,着力引进服务业总部机构、领军企业、旗舰项目、功能平台。到2025年,力争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300亿元。
2022年上半年,西部(重庆)科学城汽车产业保持高速增长,产值同比增长64.7%,高于全市53.5个百分点。已聚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道布局相关企业40多家,初步形成涵盖整车、关键零部件(电机、电控等)、应用(公交等)、配套(充电基础设施、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行等)等领域。
按照规划,未来科学城将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智能交通、智能设施、智慧城市协调发展格局,初步构建起“车、路、云、网、图”全产业生态体系,智能新能源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梯队,建成西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。
西部(重庆)科学城规划构建了“4+4”软件产业发展体系,即做大做强汽车软件、人工智能、工业软件、信创软件四个核心产业,做精做特IC设计、数字文创、数字建造、数字金融这四个特色产业。
西部(重庆)科学城的软件产业已具雏形——落户软件类企业已近300家,其中规上企业17家,国家级重点软件企业1家,独角兽1家,市级重点软件企业10家,“专精特新”软件企业16家,包括特斯联科技、百度阿波罗智行、华为科技等龙头企业。
集成电路被誉为“工业粮食”,西部(重庆)科学城围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,把目标瞄准全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研发制造基地,已集聚上下游重点企业20多家,产值约占全市相关产业的80%。
近年来,西部(重庆)科学城集聚了华润微电子、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、中国电科、SK海力士、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、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集成电路产业头部企业,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初步显现。
金凤实验室作为科学城的“头号工程”总投资21.8亿元,聚焦生命健康,打造智慧病理、脑科学与脑疾病、医学检验三大研究集群,前瞻布局战略科技力量,抢占前沿创新高地,建设生命健康创新策源地。
一期已经竣工的生物资源库计划在5年内建设百万量级中国自然人群队列,建设具有千万量级样本存储与信息管理能力的标准化人类资源库。建成后将推动生命科学基础与临床原创性研究,提升重庆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能力,带动西南地区生物医药整体研发水平。